环球报道:科幻为未来插上想象的翅膀——观《未来漫游指南》有感

作者:红霏

更新时间:2022-12-01 10:07:12

11月16日,科幻天文科普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在B站上映。该片每集50分钟,共3集。由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作为线索人物与讲述人,邀请了全球多名前沿科研领域的代表人物,一同探索刘慈欣科幻作品中提及的情节、科技与假想,是如何在我们身边发生的。

目前已上线的《未来漫游指南》第一集“第一次接触”,围绕着地外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接触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以刘慈欣的知名科幻小说《三体》《白垩纪往事》等作品为线索,讲述了旅行者号、“德雷克方程”“中国天眼”等许多与地外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接触有关的故事,并对人类未来更进一步探索宇宙进行了展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相比于许多其他的天文科普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用生动鲜活的例子与科学严谨的语言讲解天文科普知识的同时,围绕“科幻”这一表现科学技术远景对于人类文明影响的文艺形式,以各种宏大精美的画面和恢宏大气的音乐,展现了人们对于遥远未来的真切想象。

人生很长,从志学而立,到不惑知名,再到耳顺不逾,累计数十个岁月。其中的悲欢离合、爱恨聚散、成家立业、功过得失,人各不同,堪称是千姿百态,一言难蔽。

可是相对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是整个宇宙以亿年来计算时间的尺度来说,人生又很短,短得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于这些更为广阔的尺度,人生好像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会被最微弱的一丝微风所吹起;又似大海中的一片水草,会随着最平静的海浪而起伏。

人生正是这样一种小与大的结合体,小在个体,大在群体。在每个人个体的尺度,人生小若缥缈鸿毛;但是在整个人类群体的尺度,人生则大若浩瀚星河。

早在广义上的人诞生之初,古人类就凭借着一代一代的智慧积累,完成了石器的创制、火的使用、语言文化的发明等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最终成长为狭义上的人,也就是智人。进入我们更为熟知的人类历史,无数先人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用他们各自的人生,造就了如今人类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辉煌文明,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黑暗中一盏盏不灭的明灯。

若没有他们和他们的人生,《未来漫游指南》这部纪录片、撰文的笔者和正在阅读的你,甚至是“科学”“天文”“科幻”这一系列的概念都将不复存在于广袤的宇宙中,只有一群外表和我们无异的类“人”生物在银河系边缘的一个恒星系第三颗行星的草原上漫游,重复着生老病死的无限循环。

科幻固然是有边界的,曾经的科幻或许已经成为了现实,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或许在如今看来荒谬得如同笑谈。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来说,我们当下科幻作品中设想的一些情况,在未来大抵也会如此。这非但不能否定科幻的价值,反而应该视为科幻创作者思想深刻、想象勃发的标志。作为一名写作过数篇科幻作品的文字创作者,笔者对此感同身受,亦深表自豪。

在科幻这一角度,我们不应耻于犯错而停滞不前,而应耻于缺乏想象力而千篇一律。如果说科学家是脚踏实地,进行未来道路的探索,科幻作家就应该仰望星空,用科幻作品将未来的无数可能性排列出来,几至于穷尽。要让科幻作品展望于当下,见证自未来,虽不敢堪称不朽之盛事,当无愧于璀璨之文章。

天体的数量或许在足够远的未来后是可能穷尽的,宇宙在无尽长的时光后甚至可能迎来无法逆转的坍缩,地外文明的形态或许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惟有人类的想象力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广于最浩瀚的宇宙星海,宽过最波澜的时间长河。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让肉体乘轻舟,踏破万里星河,但却能让思想穿时空,行遍千心所及。七尺躯难行百里,想象力可踏千空。科幻为未来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让人们的思想在科幻设想出的“未来”尽情翱翔。

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等相关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客服QQ:981710980
© 2020 - 2022 备案号:桂ICP备18001124号-5 | 自由分享各种资源,资讯,影视,娱乐等最新消息